2023年的一个夏日午后,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安静见到了因为遭受网暴而抑郁的阿沐。
在安静的印象中,阿沐是一个腼腆内向的初中女生,说话轻声细语,有点“夹子音”。也正是这一点,班上不少女生都不喜欢阿沐,认为她很装,于是专门建了一个没有阿沐的聊天群,常常在群里说她的坏话,阿沐却并不知情。
“有天不知道阿沐怎么惹到了几个女生,有人就把阿沐专门拉进群,轮番对她进行言语羞辱,骂完又把阿沐踢出去了。”线下的排挤,加之网络上的欺凌,让阿沐异常痛苦,情绪低落,多次想自杀,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。
阿沐的经历并不是个例。作为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干预部主任,安静明显感觉到,近年来因为网络暴力而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,“前几年,每年遇到不超过十例;现在每年会遇到二三十例。”
随着未成年人触网年龄日益下降,网络暴力正以更隐蔽、更低门槛的方式侵袭青少年群体。截至2023年,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到1.96亿人,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.3%。同年,《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及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》显示,超过50%的受访未成年人表示在自己身边发生过网络暴力,30%以上的受访未成年人曾参与过网络暴力相关活动。
更令人心惊的是,低龄施暴者往往熟练运用“人肉搜索”“开盒”“AI换脸”等“武器”,甚至以“不在国内,不怕报警”挑衅法律。一言不合就“网暴”,一些青少年为何会走到这一步?
年轻的网暴者
被持续网暴几个月后,博主“川烈”终于尝试报警。不过,让他没想到的是,经警方调查,3个主谋中,有两人都是未成年人。
川烈是一名拥有几百万粉丝的网络反诈博主,日常发布一些揭秘网络“黑灰产”、网络反诈类的视频。2023年初,他开始持续遭受大规模的“开盒”网暴。最初,是有陌生人加他微信账号,并发来他和家人的身份信息、手机号码等,川烈向平台举报后没有多作理会。
1234...全文共 6 页下一页分享到朋友圈
1)文章会挂上你的二维码提高爆光率
2)分享出去的文章你就是作者
3)将会获得网站金币
4)首页推荐快速加粉丝
5)像公众号一样传播你的文章